考研政治核心考点深度解析:马原篇
在考研政治的众多科目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考生们普遍认为难度较大但又至关重要的部分。马原涉及的内容广泛且理论性强,考生往往在理解抽象概念、把握逻辑关系时感到吃力。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马原的核心考点,本栏目将针对常见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详实的案例,让复杂的理论变得清晰易懂。无论是初次接触马原的入门考生,还是希望巩固知识的强化阶段学员,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它揭示了社会意识(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上层建筑)与物质基础(即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和发展。比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统治思想是封建主义意识形态;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则推崇自由主义和市场经济理念。这种决定关系并非简单的单向影响,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具体来说,社会存在的变化首先引起经济基础的变化,进而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例如,工业革命的爆发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取代了封建经济基础,随之而来的是政治制度、法律体系、道德观念等一系列社会意识的转变。同时,社会意识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积极的、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而消极的、落后的社会意识则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因此,考生在理解这一观点时,要把握两点:一是社会存在是基础,决定着社会意识;二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历史事件或现实案例来论证,比如分析改革开放如何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解放。
问题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也是马原考试的常考点。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例如,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形成了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私有制和阶级社会出现了,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现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其发展的桎梏,这时就会引发社会革命,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封建社会初期,土地所有制相对稳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恶化,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考生在理解这一关系时,要认识到生产力是基础,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关系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会对生产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分析现实问题时,可以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来谈,说明如何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问题三: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马原中关于人的哲学的重要论述,也是考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人的本质不是天生的、固定的,而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理解这一观点,首先要明确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如家庭关系、职业关系、政治关系等。这些关系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人的本质。例如,一个医生,他的职业关系决定了他的工作职责和道德要求,他的家庭关系影响他的情感和价值观,他的政治关系则决定他的立场和观点。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这个医生的具体本质。
人的本质是发展的、变化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人的本质也会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关系的不同,人的本质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渗透,人的本质中可能更多地体现出竞争、自私等特征;而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强调集体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中可能更多地体现出合作、奉献等特征。因此,考生在理解这一观点时,要把握两点:一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社会性;二是人的本质是发展的、变化的,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来论证,比如分析全球化对个人价值观的影响,说明社会关系的变化如何塑造了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