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政治真题核心考点深度解析与应试技巧
2017年的考研政治真题在命题风格和考点分布上展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思想性,既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传统重点,也融入了新时代的社会热点和理论创新。本文将从历年真题的常见问题入手,结合当年考生的普遍困惑,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度解析,帮助考生掌握答题思路和应试技巧。文章内容涵盖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五大模块,旨在为考生提供全面且实用的备考参考。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也是历年考研政治的常考点。这一原理强调的是真理的客观性和社会性,即任何理论或认识是否正确,最终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验证。在2017年真题中,这类问题常结合社会热点或历史事件进行考查,要求考生不仅掌握理论本身,还要能将其与实际相结合。
具体来说,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而实践是连接二者的桥梁。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结果,从而直观地展现其真理性。例如,科学理论在实验中的成功验证,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典型例子。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能够不断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推动真理的深化和完善。
在答题时,考生需要从理论依据、现实意义和具体方法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理论依据要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标准;现实意义要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如科技创新、社会改革等,说明坚持实践标准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则要提出如何将实践标准应用于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例如通过调查研究、实验验证等方式检验理论的有效性。
问题二: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原则在当代中国有何现实意义?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2017年真题中,这类问题常要求考生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阐述“实事求是”的当代价值。考生在回答时,既要回顾历史背景,又要联系现实需求,展现对理论的理解深度。
“实事求是”原则的内涵丰富,它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群众路线等实践,成功开辟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提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同样体现了这一原则的指导意义。
在当代中国,“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为我们制定政策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避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它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通过科学实验和技术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它促进了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国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如“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等,说明“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要强调这一原则的动态性,即在不同历史时期,实事求是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精神始终不变。
问题三: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2017年真题中的热点问题。这类问题要求考生结合社会民生,阐述这一发展思想的内涵和意义。考生在回答时,既要理解其理论渊源,又要把握其实践要求,展现对新时代政治理论的理解。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又结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在2017年真题中,这类问题常与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等社会热点相结合,要求考生分析这一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具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它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即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它强调了发展的动力源泉,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它提出了发展的评价标准,即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
在答题时,考生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如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教育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等,说明“以人民为中心”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要强调这一思想的时代性,即在不同发展阶段,人民的需求和期盼会发生变化,需要不断调整政策和工作重点,确保发展始终符合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