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核心考点深度解析:启正老师为你答疑解惑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常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核心考点,启正老师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为大家解答几个常见的疑问。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等模块,还涉及了时政热点与答题技巧,力求让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轻松应对考试。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为你的考研之路保驾护航。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点考点。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往往觉得抽象难懂,其实只要抓住几个核心概念,就能轻松掌握。
我们要明确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进步。这里有几个关键点需要特别理解:
在复习时,我们可以结合历史案例来加深理解。比如,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就是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尝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确实推动了社会意识的转变,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唯物史观还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在答题时非常重要,很多材料分析题都会考察这一点。比如,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时,我们就要看到这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而不是某个领导人的功劳。
问题二: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答题?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考研政治中经常考到的概念。很多同学知道这个词语,但不知道如何在答题中灵活运用。启正老师这就来给大家支几招。
我们要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论的要求;二是“理论联系实际”,这是辩证法的要求;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认识论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要符合客观实际,不能搞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在实际答题中,我们可以这样运用“实事求是”:
举个例子,在论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我们就可以用“实事求是”来指导答题。比如,在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就要结合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挑战,具体分析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
我们还要注意,“实事求是”不是简单的“唯实主义”,它强调的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答题时,既要看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也要看到主观努力的作用,这样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问题三: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考研政治的必考内容。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往往将这一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割裂开来,导致答题缺乏深度。其实,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实践路径。
我们要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它强调“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其中“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而“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展开。这两个部分都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比如,在“八个明确”中,明确“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就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然要领导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样,“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也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十四个坚持”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比如,“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调整和改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保障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求。
因此,在答题时,我们可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分析。比如,在论述“中国式现代化”时,就可以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调整、上层建筑完善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既能体现理论的深度,又能展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