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政经考点

更新时间:2025-09-22 18:52:01
最佳答案

考研政治经济学习中的常见难点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学习过程中,经济部分往往成为许多同学的难点所在。这门学科不仅涉及抽象的理论知识,还与实际经济现象紧密相连,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重点,本文将针对几个常见的考点进行深入解析,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理论,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高效。通过以下内容的梳理,相信你能对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考点一:剩余价值的本质与剥削关系

问题: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本质及其与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部分。简单来说,就是你干活的报酬(工资)和你实际创造的价值(包括你工资对应的劳动价值和你无偿劳动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这部分差额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就是剩余价值。理解这一点,关键要明白以下几点:

  1.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工人的劳动不仅是具体劳动,表现为某种特定的操作(比如拧螺丝),同时也是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人类劳动一般耗费。正是这种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2.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是工人自己身体和技能的总和,它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买卖。工人出卖的是自己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本身。资本家支付工资购买的是劳动力这个商品,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即劳动时)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工资)更大的价值。
  3.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资本家雇佣工人,支付工资购买劳动力,工人劳动创造价值。由于工人的工作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为资本家无偿劳动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至于剥削关系,从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资本家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际上就是无偿占有了工人的部分劳动成果。这种占有是不平等的,因为工人没有获得其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而是只得到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部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就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迫使劳动者进行无偿劳动,从而榨取剩余价值。虽然现代社会劳动形式更加多样,但理解剩余价值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分析各种形式的不平等分配现象。比如,一些高薪职位看似回报丰厚,但如果其创造的价值远超劳动报酬,也可能存在剥削的成分。

考点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条件

问题: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条件必须得到满足?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指的是在下一轮生产周期开始时,整个社会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卖掉,并且能够补偿生产这些商品所消耗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使得社会再生产能够按原有规模进行。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整个社会的工厂在一个循环后能够完好无损地重新运转起来。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1. I(c+v+m)=I(c+v+m):这个公式是核心,它说的是第一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价值(c+v+m),正好等于第二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就是其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c加上劳动力价值v再加上剩余价值m)。简单说,就是造机器的部门生产的价值,正好够消费资料部门用来买机器、付工资和剩下一部分利润的钱。这个条件是平衡的基础。
  2. II(c+v+m)=II(c+v+m):这个公式与第一个类似,说的是第二部类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价值,正好等于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即消费资料部门生产的价值,够第一部类用来买消费品、付工资和剩下一部分利润的钱。这个条件保证了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有足够的市场。
  3. c+m=I(v+m)+II(v+m):这个条件稍微复杂一点,它说的是整个社会一年内新创造的剩余价值(m)和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c)的总和,必须等于两个部类工人的工资(v)加上他们各自创造的剩余价值(m)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新赚的钱和消耗掉的旧机器等,必须够支付所有工人的工资以及让两个部类的资本家都分到一部分利润。这确保了社会财富的分配能够支撑下一轮的生产。

为什么这些条件必须满足呢?如果不满足,比如第一部类生产太多机器,第二部类买不起,机器就积压卖不出去,第一部类的生产就会萎缩,工人失业,收入减少,进而第二部类的消费需求也会下降,整个经济就会陷入停滞。反之,如果第一部类生产不足,机器不够,第二部类扩大生产就会遇到瓶颈。同样,如果剩余价值分配不合理,比如资本家分得过多,工人工资过低,消费需求就会不足,导致商品卖不出去。这三个条件是保证社会生产能够循环往复、持续进行的“润滑剂”,它们确保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顺畅连接。理解这些条件,有助于我们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认识到经济危机可能产生的根源。

考点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问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简单来说,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理解资本主义一切现象的钥匙,它像一颗种子,埋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不断生长,最终可能导致制度的变革。

所谓生产的社会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大生产条件下,生产过程越来越需要许多人、许多企业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比如,一辆汽车的生产,涉及到钢铁、橡胶、电子、设计等无数个环节,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协同工作。这种生产活动已经不再是某个独立个体的行为,而是整个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生产资料,特别是关键的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却被少数资本家私人占有。这就产生了矛盾:生产过程是社会性的,需要大家共同参与,但谁也控制不了生产资料,生产的目的和利润分配完全由资本家说了算。

这个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1.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每个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会在自己的企业内部进行高度的组织和管理,生产计划非常精细。但是,整个社会却缺乏一个统一的计划来协调各个企业的生产。每个资本家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根据市场价格的涨落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这就导致了社会生产的盲目性。有时候,某种商品生产过剩,价格跌落,资本家就缩减生产;有时候,某种商品短缺,价格上涨,资本家就扩大生产。这种自发的调节往往导致生产过剩或供给不足的经济波动。
  2.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利润,总是想方设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生产的发展,财富越来越集中在资本家手中,而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甚至可能因为失业等原因收入减少。这意味着,虽然社会生产出来的商品越来越多,但人们的购买力却跟不上,导致商品卖不出去,出现生产过剩。这不是简单的供过于求,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造成的。

这个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和危机的根源。它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社会的不稳定。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以及为什么人类社会需要不断探索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102秒, 内存占用314.82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