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核心章节高频考点深度解析
考研政治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其内容涵盖广泛,逻辑性强,需要考生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这五大模块构成了考研政治的完整体系,每个章节都有其独特的考查重点和答题技巧。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章节的高频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不仅覆盖了基础理论,还结合了近年来的考试趋势,力求帮助考生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提升应试能力。下面,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问题,让考生对重点难点有更直观的认识。
马原部分: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基本矛盾?
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考研政治中,这部分内容经常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结合具体案例或历史事件进行阐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生产力的进步会不断冲击现存的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社会变革就会发生。例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通过引入市场经济,调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例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完善民主制度、推进法治建设,为经济基础提供更稳定的保障。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阐述基本原理,还要结合实际案例,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说明上层建筑如何服务于经济基础的发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还要把握其运动规律,即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种辩证思维是解答分析题的重要方法。
毛中特部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要求涵盖了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考生需要深刻理解其核心内涵。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在新时代,我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正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这意味着党的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近年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都体现了这一要求的重要性。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具体案例,说明全面从严治党是如何提升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
党的政治建设是统领。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在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例如,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确保了全国一盘棋,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例如,党内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党的各项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说明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如何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的。
史纲部分: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北京学生的爱国抗议,迅速蔓延全国。这场运动不仅要求拒签和约、废除二十一条,还深刻批判了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在五四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深入人心。例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说明五四运动如何推动了思想解放。
再次,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例如,五四运动中涌现出一批工人阶级的先锋分子,他们在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五四运动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五四运动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例如,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国际基础。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将五四运动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相结合,说明其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场爱国运动,更是一场思想解放、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运动。考生在复习时,要注重把握五四运动的内在逻辑,将其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时政部分: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与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合作新理念,旨在通过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这一倡议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通过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协调,可以形成合作共赢的政策环境。例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建的霍尔果斯国际陆港,就是通过两国政府的政策协调实现的。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通过建设铁路、公路、港口、管网等基础设施,可以提升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水平。例如,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条件。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项目,说明设施联通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通过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例如,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就为双方贸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可以为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的成立,就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灵魂。通过文化交流、教育合作、旅游推广等方式,可以增进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例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举办的文化节、教育交流活动,就促进了民心相通。考生在答题时,要善于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说明其对沿线国家发展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合作等,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提升。例如,共建“一带一路”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增长了数倍。它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例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多边合作平台。它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路径。考生在答题时,要注重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视野,将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