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洲老师考研政治重点难点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曲洲老师讲解的复杂理论和密集知识点时,往往会感到困惑。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考研政治的核心内容,本栏目特别整理了曲洲老师考研政治的常见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覆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以及时政等多个模块,旨在帮助同学们突破学习瓶颈,提升应试能力。以下是精选的几个问题及其解答,希望能为你的备考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重点内容。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往往只记住一些概念和结论,而忽略了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曲洲老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时,特别强调要结合历史和现实案例来理解。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具体来说,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活动决定的。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人们形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即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例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所有制来维护其统治地位,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典型体现。同时,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分析社会问题时,既要看到物质条件的决定作用,也要重视上层建筑的调节作用。
曲洲老师在讲解时,还会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案例来阐释唯物史观的应用。比如,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农民为革命主力军,这就是因为农民是主要的生产力,他们的解放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具有重要意义。再比如,在改革开放时期,我国通过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也是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具体体现。通过这些案例,同学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唯物史观的内涵和应用价值。
问题二:毛中特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同学在复习毛中特时,对“四个全面”的理解不够深入,不清楚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曲洲老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时,特别强调了“四个全面”的战略意义和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是基于对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现实问题的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它明确了我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通过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环境。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曲洲老师还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孤立的四个方面,而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例如,全面深化改革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可以为改革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可以为“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因此,我们在理解和应用“四个全面”时,要注重其整体性和协同性,不能割裂开来。
问题三:如何记忆史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史纲)是考研政治中的一大难点,尤其是涉及到大量的事件和人物时,很多同学感到难以记忆。曲洲老师在讲解史纲时,特别提供了一些记忆技巧和方法,帮助同学们高效掌握重点内容。
曲洲老师建议同学们要抓住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主要线索。例如,在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可以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阶段来划分,每个阶段再重点介绍关键事件和代表人物。这样,同学们可以理清历史脉络,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曲洲老师强调要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来记忆。例如,在讲述五四运动时,可以重点介绍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即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以及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再比如,在讲述毛泽东时,可以结合他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关键决策,来展现他的历史功绩和人格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可以更加生动地记忆历史事件和人物,而不是死记硬背。
曲洲老师还建议同学们要善于运用图表和思维导图等工具来辅助记忆。例如,可以将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用时间轴的形式表示出来,将每个代表的重要贡献用关键词标注。这样,同学们可以通过视觉化的方式,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记忆史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既要注重逻辑性,也要注重生动性,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