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长难句理解障碍及突破策略深度解析
在考研英语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都会遇到长难句理解困难的问题。这些句子结构复杂、词汇生僻,往往让人望而生畏。本文将从常见问题出发,结合实例解析,帮助考生掌握理解长难句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系统的梳理和针对性的训练,考生可以有效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考研英语句子中频繁出现的从句到底该如何应对?
从句是考研英语长难句中的常见结构,也是考生理解难点之一。其实,从句并不神秘,只要掌握其基本类型和功能,就能轻松应对。
从句主要分为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三种类型。名词性从句在句子中充当名词成分,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和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通常由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导;状语从句则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目的等。
理解从句的关键在于抓住引导词和从句的功能。例如,在句子"The fact that he passed the exam surprised everyone"中,"that"引导的是主语从句,"he passed the exam"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再如,"The book that you gave me is very interesting"中,"that"引导的是定语从句,修饰"book"。
考生可以通过练习来强化对从句的理解。可以尝试将长难句拆分成多个简单句,逐个分析从句的功能和关系,再组合起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对从句的敏感度,还能增强对复杂句式的驾驭能力。
问题二:如何快速识别并理解长难句中的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在考研英语长难句中也是常见结构,很多考生对其感到困惑。其实,被动语态并不难理解,关键在于掌握其基本特征和翻译方法。
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是"be动词+过去分词",通常用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a famous author"中,"book"是动作"write"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主动语态与之对应的是"The famous author wrote the book"。
识别被动语态的关键在于寻找"be动词+过去分词"的组合。常见的be动词包括"is, am, are, was, were, has been, have been, will be"等;常见的过去分词有"written, read, seen, done, made"等。一些固定搭配如"be known for, be famous for, be recognized as"等也常用于被动语态。
翻译被动语态时,可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有时可以直接翻译为"被+动词的过去分词",如"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last week"可以翻译为"实验上周被进行了";有时可以转换为主动语态,如"The problem needs to be solved"可以翻译为"这个问题需要被解决"。
考生可以通过大量练习来提高对被动语态的敏感度。可以尝试将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进行互译,加深对两种语态的理解。同时,注意积累常见的被动语态表达,如"be made of, be covered with, be filled with"等,这些表达在长难句中经常出现。
问题三: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如何快速推断词义?
在考研英语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是常有的事。但考生不必过于担心,可以通过上下文和构词法等方法来快速推断词义。
上下文是推断词义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句子中的连词、介词、同位语等线索来理解单词的含义。例如,在句子"Despite the heavy rain, they continued their journey"中,"despite"表示转折,可以推断"heavy rain"与"continuing their journey"之间存在某种对比关系,从而推测"heavy"可能表示"大量的"或"猛烈的"。
构词法也是推断词义的有效方法。英语中的单词很多是由前缀、后缀和词根构成的,通过分析这些组成部分,可以猜测单词的含义。例如,"unfriendly"由前缀"un-"(表示否定)和词根"friendly"(表示友好的)构成,可以推断其意为"不友好的";"preference"由前缀"pre-"(表示"在...之前")和词根"ference"(表示"引向")构成,可以推断其意为"优先选择"。
考生还可以通过词性来推断词义。例如,如果某个单词在句子中作定语,可能是形容词;作动词,可能是动词;作名词,可能是名词。通过词性,可以缩小猜测范围,提高推断的准确性。
长期积累词汇和阅读经验,考生可以逐渐提高对单词的敏感度和推断能力。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不仅注重单词的记忆,更要注重其在语境中的运用和理解。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培养对词汇的直觉反应,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