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徐涛备考热点问题深度解析
2019年考研政治备考中,徐涛老师的课程深受广大考生喜爱。他的授课风格生动幽默,深入浅出,尤其擅长将复杂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内容。然而,在跟随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许多考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考研政治的核心内容,本站特别整理了徐涛老师课程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不仅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等模块的重点难点,还结合了当年的时事热点,力求为考生提供最全面、最实用的备考指导。
问题一:徐涛老师课程中提到的“方法论”是什么?如何应用于答题?
在徐涛老师的马原课程中,经常提到“方法论”这一概念,很多同学对此感到困惑。其实,方法论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人们认识活动中普遍起作用的根本方法。在考研政治中,方法论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三大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等三大范畴。这些方法论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可以指导我们在答题时更加科学、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
具体来说,在考研政治答题中应用方法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分析问题时,要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例如,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时,既要看到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既要看到经济增速放缓,也要看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在答题时,要善于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并找出解决矛盾的关键。例如,在分析“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时,就要认识到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稳增长为调结构提供基础,调结构为稳增长注入动力。
运用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答题时,要善于分析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并预见质变的到来。例如,在分析“环境污染问题”时,就要认识到环境污染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答题时,要善于分析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例如,在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时,就要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修正的过程,虽然经历了曲折,但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考研政治答题中运用方法论,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分析能力,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原理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答案。
问题二:徐涛老师讲毛中特时,经常提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部署。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方向和行动指南。徐涛老师在毛中特课程中,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了深入解读,帮助考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目标,也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纲。它明确了我国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在于:
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框架,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和行动指南。
它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些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并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其他重要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从而更好地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部署。
问题三:徐涛老师课程中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外交思想,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徐涛老师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了详细解读,帮助考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涵是: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方向,倡导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世界各国的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各国是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利益交融,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着诸多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倡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各国应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各国共同的责任,需要各国积极参与。各国应摒弃零和博弈、弱肉强食的旧思维,树立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也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指导方针。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和时代意义,并将其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其他重要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外交的战略方向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