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重点难点深度解析
在2019年的考研政治备考过程中,很多考生会遇到一些理解上的难点和易错点。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点,本栏目特别整理了几个典型的备考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多个模块,既有理论辨析,也有实践应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解读,考生可以更清晰地梳理知识脉络,避免在考试中因概念混淆或理解偏差而失分。无论是基础薄弱还是追求高分,这些问题都能为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和动力。具体来说,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当代中国,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和政府通过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真实情况,制定精准帮扶政策,正是实践先于认识的体现。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中国通过实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对国际经济格局的认识,进一步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生态文明建设也体现了实践观的重要性——通过治理污染、推广绿色技术,我们不仅改善了环境,也深化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因此,考生在复习时,要结合具体案例,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并思考如何在个人学习和工作中运用这一理论。
问题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何深刻含义?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具有多重深刻含义。它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需求从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向更高层次的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的需求。矛盾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原有矛盾的消失,而是要求我们在发展中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和可持续性。例如,在区域发展方面,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在收入分配上,要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的权益。这一变化也强调了发展的质量与效率,要求我们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考生在复习时,要结合具体数据和政策文件,理解这一变化的背景和影响,并思考如何将其与个人未来职业规划相结合。
问题三: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核心要义可以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是理论层面的概括,涵盖了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等内容,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十四个坚持”是实践层面的要求,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等,是落实“八个明确”的具体路径。例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我们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要求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符合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这一思想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考生在复习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如何将这一思想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例如在基层治理、企业运营或学术研究中,如何体现其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