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徐老师:常见考点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
各位考研学子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考研政治讲师徐老师。考研政治作为公共课的重中之重,不仅考察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我整理了几个高频考点,并从易到难进行深度解析。这些内容都是根据历年真题和考试大纲精心提炼的,希望能让大家在复习过程中少走弯路。下面,我将结合具体问题,为大家详细讲解。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的常考点。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容易将其与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混淆,实际上这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唯物史观强调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不同。比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明确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这句话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推动的,而不是单纯的自然规律。
唯物史观的核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比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所有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则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提升。这个原理在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时尤为重要。当时,我们通过引入市场经济,调整了生产关系,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案例,避免空谈理论。
唯物史观还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与英雄史观形成鲜明对比。比如,法国大革命的成功,不是某个君主的决策决定的,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推动的。在备考时,可以多关注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题,比如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解读,这样既能巩固知识点,又能提高答题能力。
问题二:如何把握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考研政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点。很多同学对其理解比较模糊,实际上,这个原则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字面上看,“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但在毛泽东思想中,它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基础。
具体来说,实事求是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意味着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问题,而不是照搬书本。比如,在制定农村发展政策时,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模式,而要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第二,理论联系实际。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比如,在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时,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第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意味着我们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比如,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政策,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比如“大跃进”的教训,说明为什么不能脱离实际;也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比如乡村振兴战略,说明如何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既能体现对知识点的掌握,又能展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三: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考研政治的必考点。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容易将其与其他概念混淆,实际上,这个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从历史角度看,“以人民为中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就强调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习近平总书记则进一步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具体来说,“以人民为中心”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人民利益至上。这意味着在制定任何政策时,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比如,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通过精准施策,最终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二,发展为了人民。这意味着我们的发展不能只追求经济增长,还要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时,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发展依靠人民。这意味着在推进各项事业时,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比如,在疫情防控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比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说明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也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比如共同富裕战略,说明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既能体现对知识点的掌握,又能展现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