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全靠编有希望

更新时间:2025-09-22 09:56:01
最佳答案

考研政治:那些年我们靠“编”通关的常见疑问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会遇到一个现实问题:时间紧迫、知识点庞杂,硬背效果不佳,于是“全靠编”成了不少人的生存法则。但编得怎么样才能不挂科?哪些地方可以“大胆发挥”,哪些又必须“小心翼翼”?本文将从几个常见角度出发,聊聊如何在考研政治中运用“编”的智慧,同时又不至于完全“飘”在空中。内容结合了考试规律和部分“玄学”经验,希望能给正在备考的你一些启发。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我政治基础特别差,连马原的基本概念都没怎么懂,靠编能行吗?

哎呀,这种情况确实不少见,别慌!考研政治虽然考察范围广,但重点突出,尤其是分析题,其实套路是相对固定的。对于马原等理论性较强的部分,你确实需要理解一些基本概念,但完全不用追求完美。靠编的关键在于“编得像真的”,而不是编得绝对正确。比如,在分析题中,即使你对某个原理的理解不深,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结合材料,用一些常见的、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表述来组织答案。记住,阅卷老师更看重你的逻辑是否清晰、观点是否“正确”(即符合官方口径),而不是你把某个理论阐述得多透彻。你可以先背一些常用的理论术语和答题模板,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然后在考场上结合材料进行“填空式”创作。当然,这需要你平时多看多练,熟悉常见的考点和表述方式,不能完全瞎编。比如,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你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现象或科技发展来举例,只要逻辑通顺,方向没错,一般都不会太低分。基础差没关系,但一定要有“编”的策略和技巧,把简单的框架搭起来,再填充一些“看起来很懂”的内容,及格甚至拿个中上等分数是完全有可能的。

问题二:政治选择题特别难,我每次都靠蒙,感觉完全没希望,这种情况下靠编还有用吗?

政治选择题确实是很多人的噩梦,尤其是那些细节多、干扰项迷惑性强的题目。如果你基础非常薄弱,连选项的基本判断都困难,那么单纯靠蒙的效率确实不高,因为蒙对的概率只有25%。不过,“靠编”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一种更聪明的蒙题策略,而不是完全盲猜。要注意排除法。对于一些明显错误、过于绝对、或者与常识相悖的选项,要果断排除。比如,带有“所有”、“绝对”、“完全”、“根本”等绝对化词语的选项,很多时候就是错误选项。可以利用一些常识和逻辑推理。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很多事件的发生时间、背景,可以通过大致的年份顺序和重大事件来推断。毛中特部分,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通常都是积极的、发展的方向,所以一些过于保守或否定的选项可以排除。如果实在没思路,可以尝试“分布蒙”。也就是说,如果你对五个选项完全没有感觉,那就大致按照A、B、C、D、E的顺序或者某个你认为相对合理的顺序来选择,而不是全选C或者全蒙B。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你完全不会,也能保证一定的得分率,而不是归零。所以,靠编在这里不是让你瞎蒙,而是让你蒙得稍微“有依据”,提高一点蒙对的概率。虽然不能保证每次都蒙对,但长期坚持这种策略,比完全乱蒙要好得多。

问题三:分析题我靠编,是不是意味着可以随便写,只要字数够就行?会不会被老师判为“零分卷”?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是很多同学担心的一点。答案是否定的,完全乱写、字数凑数确实有很大风险,但“靠编”不等于“胡编乱造”。分析题的评分标准,虽然不像选择题那样有明确的对错,但也是有侧重点的。阅卷老师主要看的是你的“采分点”,也就是你答到了哪些关键词、哪些核心观点。所以,靠编的关键在于“踩点”。你可以先回忆一下这个题目可能涉及到的核心概念、理论,甚至是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然后在考场上围绕这些点来组织答案。即使你的表述不是最标准的,只要老师能看懂你是在讲这个点,就有得分可能。同时,逻辑和结构也很重要。即使内容有些“编”,但只要你的答案分点清晰,条理清楚,论述有大致的框架(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老师也会酌情给分。另外,一定要结合材料。分析题的答案必须源于材料,即使你“编”了理论,也要说明这个理论是如何体现在材料中的,或者你打算如何用这个理论来分析材料。完全不结合材料,即使说了些“大实话”,也会失分严重。所以,“靠编”的分析题,本质上是基于你对考点和答题模式的熟悉,进行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性”发挥,既要踩中得分点,又要看起来像是对材料有分析和理解,避免写成纯粹的“口水话”或“政治术语堆砌”。字数固然重要,但内容的相关性和逻辑性更重要。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110秒, 内存占用309.93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