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马原笔记核心考点深度解析:常见误区与突破技巧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是考生们需要攻克的难点之一。徐涛老师的马原笔记以其系统性和易理解性著称,但许多考生在复习时仍会遇到各种困惑。本栏目精选了马原笔记中的常见问题,通过徐涛老师的视角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考生们扫清知识盲区,掌握核心考点。无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还是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我们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明了。希望这些解析能成为你备考路上的得力助手。
问题一: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过程。简单来说,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对前一个阶段的扬弃,即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例如,人类对电的认识经历了从静电到电流再到电磁场的认识过程,每一次否定都推动了对电的认识深化。理解这一规律的关键在于把握“扬弃”的实质,认识到事物发展是量变到质变、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必然结果。在备考中,考生要结合具体案例,如社会发展史、科学发现史等,加深对这一规律的理解,避免将其简单理解为循环往复。
问题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在徐涛老师的马原笔记中有详细阐释。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没有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社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比如农民的耕作、工人的生产,都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科学家、艺术家等都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他们的创造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再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上的革命和改革都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的。例如,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亿万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奋斗结果。但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杰出人物的作用。杰出人物是历史任务的提出者和完成者,他们的作用是重要的,但不能夸大其作用,更不能将其与人民群众对立起来。理解这一观点时,要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如法国大革命、中国改革开放等,分析人民群众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问题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理解资本主义有何启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简单来说,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部分,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在于把握“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劳动力是工人能出卖的商品,但其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后,通过组织生产,让工人劳动,从而获得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也是资本家追求利润的动力。这一理论对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有重要启示:资本主义制度的运行依赖于对劳动力的剥削,这种剥削是隐蔽的,但却是系统性的。在备考中,考生要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实际情况,如零工经济、平台垄断等,分析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例如,虽然现代资本主义的剥削形式有所变化,但其本质并未改变,资本家依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市场来获取剩余价值。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