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30分选择:常见陷阱与高分策略
在考研政治的考试中,选择题占据了30分的比重,这部分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很多考生因为对细节把握不清、对知识点理解不深而失分。本文将结合历年真题和考纲要求,总结3-5个常见问题,并给出详细解答,帮助考生避开陷阱,提升选择正确率。内容涵盖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等模块,力求解答详尽且贴近实战,让考生在复习时更有针对性。
问题一:马原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易混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马原中的基础考点,但很多考生在具体题目中容易将两者关系搞反,或过度强调一方的作用。例如,有的考生认为社会意识完全被动,忽视了其相对独立性;有的则夸大意识的作用,违背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正确理解这一辩证关系,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社会存在是基础,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是社会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来源。比如,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其意识形态必然带有封建等级观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既能滞后于社会存在,也能超越社会存在,对社会存在产生反作用。例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考试中,遇到此类题目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分析,避免机械套用。比如,问“为什么某项改革能成功”,若改革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就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反之,若改革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则是社会意识的积极推动。
问题二:毛中特中“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理解不清
实事求是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但部分考生分不清二者的联系,甚至认为二者是重复的。实际上,实事求是是根本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方法。
实事求是强调的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是指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根据事物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两者相辅相成,实事求是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例如,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又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在复习时,要把握二者的内在逻辑:实事求是是总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具体运用,两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基础。在选择题中,若题目考查如何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考生应优先考虑是否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并确保该方法与实事求是的原则相一致。
问题三:史纲中“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易答偏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性质和意义是史纲中的重要考点。然而,部分考生在答题时容易将其与农民革命或社会主义革命混淆,或者过分强调其局限性,忽视了其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因为其革命目标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然而,辛亥革命也存在着局限性,即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在考试中,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全面把握辛亥革命的两面性。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指出其对民族独立、民主共和的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分析其局限性,认识到其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例如,题目问“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考生应先肯定其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进步意义,再指出其未能实现民族独立、社会解放的局限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