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题号考的内容

更新时间:2025-09-23 06:28:01
最佳答案

考研政治高频考点深度解析:马原核心概念辨析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部分是考生们普遍认为难度较大但又至关重要的板块。马原涉及诸多核心概念,如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辩证法等,这些概念不仅需要理解其理论内涵,还要能够灵活运用到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本文将从考研政治高频考点的角度,针对马原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深度解析,帮助考生们厘清易混淆的知识点,提升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1. 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自然前提,但它们本身并不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力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容易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混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但社会意识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谈论社会意识的变化。

2. 剩余价值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如何应用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剥削现象?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是指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的产生基于两个秘密:一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其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其使用价值(劳动能力)却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二是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主要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日)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当代资本主义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形式有所变化,但剥削的本质并未消失。例如,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金融资本运作获取利润等方式,依然是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手段。考生在答题时,应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特点,如知识经济、全球化等,分析剥削形式的变化,但必须抓住剥削的本质——对剩余劳动的占有。

3. 辩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如何体现事物的发展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该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自我否定实现的,经历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过程。这里的“否定”不是简单的抛弃,而是扬弃,即既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以人类社会发展为例,从原始社会(肯定)发展到奴隶社会(否定),再到封建社会(否定之否定),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扬弃。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虽然带来了剥削和压迫,但也发展了生产力和社会组织形式;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准备了条件。这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正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

考生在运用该规律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区分“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的主要特征,并阐明事物发展的质变和量变的统一关系。例如,在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时,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计划经济(肯定)到市场经济(否定),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否定之否定),每一次转变都体现了对前一个阶段的扬弃,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083秒, 内存占用310.38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