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新东方考研政治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在徐州新东方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会遇到一些共性的难点和疑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点,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的考研政治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多个模块,旨在帮助考生突破学习瓶颈,提升应试能力。以下是针对几个重点问题的解答,希望能为你的备考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常见问题解答
1. 马原中如何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在看待事物发展的根本观点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联系的观点来看,辩证法强调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倾向于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忽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在发展观上,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实现的,充满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要么不变,要么一成不变,缺乏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矛盾观上,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张通过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前进。形而上学则回避或否认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外部力量推动的。理解这些根本区别,需要考生结合具体实例,比如分析社会改革中的矛盾运动,或科技进步中的量变到质变过程,从而深入把握辩证法的科学性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2. 毛中特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它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了方向和动力。没有现代化的目标,改革、法治、党建就失去了明确的方向和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可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比如经济体制改革要破除市场壁垒,推动资源配置优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完善民主制度,提高治理效能。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保障,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建设法治中国,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全面从严治党是政治保证,只有党自身纯洁、坚强,才能领导人民实现现代化目标。通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可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四个方面的内在逻辑,体现了目标引领、动力驱动、保障支撑、政治保证的辩证关系,需要考生在理解时结合具体政策,比如分析“放管服”改革如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或探讨司法改革如何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3. 时政热点中如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当前社会问题,需要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入手。比如在分析“共同富裕”问题时,可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这种社会意识的形成是基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要看到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调整生产关系,完善分配制度。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层面,要认识到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必须与之相适应,比如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治建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到某个社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可以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这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调整决定的;同时,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手段,调整上层建筑,缓解就业压力。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关键在于把握问题的本质,避免就事论事,要看到社会现象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