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原理考研常见知识点深度解析
遥感原理作为测绘考研的核心科目,涉及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光学与雷达遥感等多维度知识体系。考生往往在理解成像机理、大气校正、影像解译等关键概念时遇到困难。本文结合历年真题与教材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应用实践,系统梳理了遥感原理中的高频考点,帮助考生突破重难点,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了抽象概念,并提供了大量实例分析,适合不同基础阶段的考生参考。
遥感影像分辨率的概念与分类
遥感影像分辨率是衡量遥感数据质量的重要指标,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其定义与分类方式。空间分辨率通常用地面采样距离(GSD)表示,如Landsat 8的30米分辨率意味着每个像素对应地面30×30平方米的区域。光谱分辨率则指传感器区分不同光谱波段的能力,高光谱遥感可达几十个波段。还有时间分辨率(如Sentinel-2的2-6天重访周期)和辐射分辨率(如8位或16位量化精度)。考生需掌握不同卫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特点,并理解其在地物分类、变化监测等应用中的实际意义。例如,高空间分辨率影像适合精细农业管理,而高光谱数据则能更精确地识别植被种类。
大气校正的原理与常用方法
大气校正的核心目标是消除大气散射与吸收对遥感影像的影响,还原地表真实反射率。其物理基础源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散射模型,如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常见的校正方法包括:
遥感影像解译中的主成分分析应用
主成分分析(PCA)是遥感影像解译中的常用数据处理方法,其原理是将多波段影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波段,同时保留大部分原始信息。该方法特别适用于光谱数据降维,消除波段间的相关性。例如,当Landsat影像包含4个可见光波段和2个红外波段时,通过PCA可提取出3-4个主成分,其中第一主成分通常反映植被与土壤的综合信息。考生需掌握PCA变换后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解读,如特征值代表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实际应用中,主成分图像常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