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经济学核心考点深度解析:常见问题权威解答
政治经济学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组成,也是考生们普遍感到难度较大的部分。它不仅涉及抽象的理论知识,还与当前经济形势紧密相关。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考点,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的疑问,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商品价值、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多个关键领域,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考生突破学习瓶颈。本文以百科网的风格,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逐一解析这些考点,让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问题一:什么是商品的价值量?其决定因素是什么?
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水平,它反映了商品生产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单来说,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即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就越高。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三个:
还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所需的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平均时间决定的。如果某个生产者效率较低,他生产的商品可能无法按照社会价值量出售,从而面临亏损。因此,考生在理解商品价值量时,要抓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核心,并结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分工等因素进行分析。
问题二:剩余价值的来源是什么?资本家如何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核心概念,它指的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即工人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超过了补偿其工资的必要劳动时间。
具体来说,剩余价值的来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方式包括:
资本家还可以通过垄断市场、控制原材料供应等方式,进一步剥削工人,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剩余价值的本质都是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体现。
问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如何发挥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以公有制为主体,但也引入了市场机制,因此价值规律仍然在其中发挥作用。价值规律是指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规律调节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这种波动会引导生产者调整生产方向和规模。例如,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说明其价值量增加或市场需求旺盛,生产者就会增加生产;反之,如果价格下跌,生产者就会减少生产。这种调节机制有助于资源从低效领域流向高效领域,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商品价格最终会围绕价值波动,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努力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用更短的时间生产更多的商品。例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管理等方式,可以在相同时间内生产更多产品,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价值量,获得更多利润。
再次,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会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会迫使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例如,家电行业竞争激烈,各企业纷纷推出更先进、更便宜的产品,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调整税收、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方式,引导价值规律的作用方向。例如,国家可以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限制高污染行业的扩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并非完全自由,而是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国家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可以纠正市场失灵,防止价值规律过度波动,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考生在理解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时,要结合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进行分析,避免简单套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