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第13题

更新时间:2025-09-24 05:40:01
最佳答案

考研政治第13题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考研政治第13题通常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展开,是历年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该题目考察考生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积累等核心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许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容易混淆剩余价值与利润、平均利润等概念,或对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认识不清。本文将针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考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点,提升答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如何区分剩余价值和利润?

剩余价值和利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根本手段,其本质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部分。而利润则是企业销售商品后获得的全部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和预付资本后的余额。从理论上讲,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但二者在表现形式和分配上存在差异。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利润往往会被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支付利息、缴纳税收等,而剩余价值则完全归资本家所有。考生在答题时,要明确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来源,但利润并不完全等于剩余价值,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非生产性支出等。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产生过程和分配机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问题2:资本积累过程中的矛盾有哪些?

资本积累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内在的局限性。资本积累必然导致社会财富的集中,加剧贫富差距。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而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化趋势日益明显。资本积累伴随着技术进步,但同时也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加剧社会矛盾。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却减少了劳动力的需求,迫使部分工人转入更低收入的行业或失业。资本积累还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考生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案例说明这些矛盾的表现形式,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资本积累矛盾激化的典型例子。理解这些矛盾不仅有助于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为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问题3:如何运用剩余价值理论分析当代经济现象?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是历史分析的工具,也是解释当代经济现象的重要理论框架。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例如,许多制造业企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这就是资本输出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的典型表现。平台经济中的零工经济模式,虽然提高了劳动者的灵活性,但也使其面临工作不稳定、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这正是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在新时代的变异。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某知名电商平台的商家通过算法优化,延长了工人的劳动时间,从而获取更多剩余价值。这种分析不仅揭示了当代经济现象背后的剥削关系,也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运用剩余价值理论分析问题,关键在于把握资本的本质属性,以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答题的深度和广度。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115秒, 内存占用305.45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