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听多选核心考点精讲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部分的多选题是考生普遍感到头疼的题型。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逻辑性严密,往往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活的答题技巧。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马原多选题的解题方法,我们整理了几个典型的考点,并结合详细解析,帮助大家攻克这一难点。以下内容将围绕马原多选题中的常见考点展开,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复杂的理论变得简单明了。
常见考点解析
问题一: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答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马原中的重要考点,也是多选题的常客。简单来说,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其发展的桎梏,从而引发社会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适合的生产关系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复习时,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比如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考生还需要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则就会发生冲突,导致社会变革。这一考点在多选题中经常以具体案例或理论辨析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问题二:剩余价值理论的要点有哪些?
答案: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必考点。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键。剩余价值理论的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劳动者可以将其出卖,而劳动者在出卖劳动力后,其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自身价值,这部分超出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后,会在生产过程中迫使劳动者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部分多出来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正是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的。再次,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生产方法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绝对长度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从而加剧社会财富的集中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在多选题中,剩余价值理论的考点经常涉及对具体生产方法的辨析,以及对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理解,考生需要准确掌握各个要点,避免混淆。
问题三:如何理解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答案: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马原中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的重要部分,也是多选题中的常见考点。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即资本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而不进行资本积累。理解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需要掌握以下几个要点:社会总资本是由许多个别资本组成的,每个个别资本都要经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并在两个过程之间实现价值的补偿和资本的周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公式是I(c+v+m)=I(c+v+m),即生产资料生产部类(I部类)和生产消费部类(II部类)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都要实现价值的补偿和资本的周转。其中,c代表不变资本,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再次,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包括: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要能够满足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二部类的生产消费要能够满足第一部类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两部类的剩余价值要能够满足两部类资本家的消费需求。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如果任何一部类出现比例失调,都会导致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混乱。在多选题中,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考点经常以具体比例计算或理论辨析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准确理解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基本公式和实现条件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