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一考研政治核心考点答疑:助你轻松攻克难点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点和疑惑。苏一考研政治答案团队精心整理了考生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以及时政等多个模块,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顺利通过考试。无论是基础薄弱还是追求高分,这些答疑都能为你提供有力的支持。
常见问题解答
1. 马原部分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意味着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它决定了上层建筑。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是核心,因此法律、政治、文化等都是上层建筑的表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引发社会变革。比如,工业革命后,手工作坊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满足机器大生产的需求,于是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例如,法律制度的完善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市场经济的繁荣又会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理解这些基本原理,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
2. 毛中特部分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使命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要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使命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是新时代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就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要把握实现这一使命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比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又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认识到实现这一使命需要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学习和实践中,要始终牢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将其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3. 史纲部分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从初步认识到系统完善的过程。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背景。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各种政治力量纷纷尝试救国救民,但都以失败告终。例如,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些失败的经验教训,促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要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涵。这一理论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目标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党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具体运用。再次,要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以五四运动为标志,党开始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第二阶段是系统发展阶段,以党的二大和四大为标志,党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三阶段是成熟完善阶段,以党的七大为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要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这一理论不仅指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在学习和研究中,要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深入理解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