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科目重点难点解析
考研政治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多个模块。这些科目不仅知识点繁多,而且理论性强,对考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希望能够解答大家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如何理解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要明确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调整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历史案例和现实问题来理解唯物史观,例如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就能更好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精髓。
2. 毛泽东思想中,如何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在复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既不同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重要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是动摇的盟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将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过程需要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等经典著作,结合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深入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在复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目标,旨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旨在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旨在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论述,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理解其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