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35题核心考点深度解析:腿姐为你扫清备考盲区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35道分析题是许多同学感到头疼的难点。腿姐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总结出考生们最常问的几个问题,并给出详细解答。这些问题覆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核心模块,旨在帮助同学们更高效地理解和记忆考点。本文将从实际备考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析这些问题,让你在复习时少走弯路。
问题一:马原部分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很多同学在理解时容易陷入抽象理论。其实,这个考点可以这样把握:
- 社会存在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但最根本的是生产方式。
-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比如法律思想、道德观念、艺术形式等都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 关键在于理解“决定”不是单向的,社会意识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但反作用不是决定性。
举例来说,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意识)也随之改变。在备考时,可以结合历史事件或现实案例来加深理解。比如,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的发展(社会存在),推动了市场经济观念的普及(社会意识)。这个考点在35题中经常以简答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出现,答题时要注意逻辑层次,先解释概念,再举例说明,最后总结二者关系。
问题二:毛中特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这个考点是毛中特的重中之重,腿姐建议从历史逻辑和实践路径两个维度来把握:
- 历史逻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造,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革命道路。
- 实践路径:改革开放后,通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经济特区等具体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答题时,可以按照“背景—探索—成就”的框架展开。比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起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指导,经济特区、市场经济体制等是具体实践。特别要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这个考点经常结合时政热点出题,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等,都要从道路自信的角度来分析。
问题三:史纲部分如何把握“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作用”?
这个考点是史纲的绝对重点,答题时要注意从三个层面展开:
-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领导作用,体现在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
- 敌后战场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比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思想动员作用,比如持久战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等。
举例来说,在答题时可以对比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不同策略,突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同时,要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成就紧密联系。这个考点经常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要注意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并结合史纲知识进行回答。比如,如果材料提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就要分析其战略地位和作用;如果提到“持久战”,就要解释其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