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核心考点深度解析:考生必知高频问题全解析
2019年的考研政治备考过程中,考生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关键性、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等传统模块,还与时事政治紧密相关。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我们整理了5个高频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不仅覆盖了考试的核心考点,还结合了当年的热点事件,力求让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少走弯路。解答部分力求通俗易懂,避免生硬的理论堆砌,帮助考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为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2019年的考研政治中,这一考点经常以简答题或论述题的形式出现。很多考生对“实践”和“真理”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其简单化。其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真理的定义是指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但如何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正确,不能依靠主观感觉或逻辑推演,而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例如,科学理论是否正确,最终要看它能否指导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实践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包括生产活动,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实践活动。因此,检验真理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贯穿于各种实践形式中。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的确认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的实践验证。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当时并未被所有人接受,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其在航天、通信等领域的应用逐渐得到验证,最终成为公认的真理。因此,考生在备考时,要结合具体案例理解这一原理,避免抽象化理解。
问题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意义是什么?
2019年考研政治中,这一考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相关。考生需要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概念替换,而是反映了发展阶段的深刻转变。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脱贫攻坚、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同时也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新矛盾的变化要求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进行调整。过去,我们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更加注重“好不好”的问题,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例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还要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文化繁荣,实现全面发展。新矛盾的变化也提醒考生,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政策理解其背后的理论逻辑,避免仅停留在表面描述。比如,可以分析“共同富裕”与“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联系,说明如何通过改革措施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