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考研政治分析题答题思路与技巧深度解析
2016年的考研政治分析题不仅考察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对时事政治的灵活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许多考生在作答时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将理论与材料紧密结合,导致得分不高。本文将针对2016年考研政治分析题中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答题技巧,帮助考生在未来的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准确把握分析题的设问方向?
在作答分析题时,准确把握设问方向是得分的关键。2016年的分析题中,设问方式多样,既有“简述”“分析”等传统题型,也有“结合材料”“谈谈认识”等开放性题目。考生在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是考察理论知识,还是考察时事政治,或是考察综合分析能力。例如,2016年分析题中有一道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目,设问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和意义。考生在作答时,不能仅仅罗列“全面深化改革”的定义,而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和影响。要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如“原因”“影响”“措施”等,这些关键词往往暗示了答题的侧重点。审题要细致,避免答非所问,确保每一点回答都紧扣设问要求。
问题二:如何将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
分析题的另一个难点是将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许多考生在作答时,要么只堆砌理论,要么只描述材料,导致答案缺乏逻辑性和深度。以2016年分析题中的一道关于“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题目为例,材料中提到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考生在作答时,不能仅仅复述材料内容,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如“发展是硬道理”“创新驱动发展”等,分析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数据和政策,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说明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谈理论,要结合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新常态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影响。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答案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
问题三:如何提高分析题的答题逻辑性?
分析题的答题逻辑性是得分的重要保障。2016年的分析题中,许多题目要求考生进行多角度分析,如“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考生在作答时,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概括我国外交政策的总体原则,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论依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要求等;最后总结我国外交政策的意义和影响。要注意答题的层次性,每一点回答都要有明确的论点和论据,避免流水账式的叙述。例如,在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时,可以先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角度入手,再分析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层层递进,使答案逻辑清晰。提高答题逻辑性,需要考生在平时练习中多加训练,掌握常见的答题结构和方法,避免在考试中因逻辑混乱而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