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马原专业课太难背了

更新时间:2025-09-22 09:52:01
最佳答案

考研马原专业课背诵难?别慌,这些常见问题帮你搞定

考研马原专业课的背诵确实让很多同学头疼,内容多、理论深,容易记不住还容易混淆。不过别担心,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背诵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下面我们就整理了几个常见的背诵难题,并给出详细的解答,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马原知识点。这些内容都是根据考生的实际反馈整理的,非常实用,不信你看看!

问题一:马原中的一些概念很难区分,比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很多同学在背诵马原时,常常会把一些相似的概念搞混,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重要概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注意区分就容易记错。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

举个例子,比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为地主耕作,这就是生产关系;而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文化等,则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为经济基础服务。理解这两对概念的关键在于抓住“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它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也会通过政治、法律等手段维护或改变经济基础。所以,背诵时要结合具体的历史例子,多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

问题二: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后果是什么?如何理解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是马原中比较难理解的一个概念,很多同学对资本积累的过程、后果以及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感到困惑。其实,只要抓住核心逻辑,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资本积累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资本家通过剩余价值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从而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个过程从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经过产业革命,到现代资本主义,一直持续至今。资本积累的后果是: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机器等生产资料在资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导致工人阶级相对过剩;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导致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比如,原来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其中4小时是必要劳动时间,4小时是剩余劳动时间,如果资本家将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那么剩余劳动时间就变成了6小时,绝对剩余价值就增加了。相对剩余价值则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比如,原来工人生产一件商品需要4小时,其中2小时是必要劳动时间,2小时是剩余劳动时间,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生产一件商品只需要2小时,那么必要劳动时间就缩短到1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到1小时,相对剩余价值就增加了。

理解这两种剩余价值的关键在于区分“延长”和“缩短”的对象。绝对剩余价值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相对剩余价值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在实际生产中,资本家往往会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比如,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同时将工作日延长到12小时(绝对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更快积累。

问题三:如何理解辩证法中的量变与质变规律?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量变与质变规律是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规律,很多同学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如何区分量变和质变,以及量变如何引起质变。其实,只要抓住“度”这个关键概念,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个规律。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种显著的、飞跃式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也就无所谓量变。

量变引起质变的关键在于“度”。度是保持事物性质的量的限度,在这个限度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过这个限度,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比如,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就会沸腾变成水蒸气,这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水加热的过程就是量变,100摄氏度就是水的沸点,也就是度的界限。如果水温低于100摄氏度,它就是水;如果水温超过100摄氏度,它就变成了水蒸气。

量变引起质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逐渐积累式”,即事物通过量的逐渐增加,最终达到质变。比如,细菌的繁殖,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最终形成庞大的细菌群体,这就是一个逐渐积累式质变的过程。另一种是“飞跃式”,即事物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发生质变。比如,种子发芽,种子在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逐渐积累能量,最终突然破土而出,这就是一个飞跃式质变的过程。

量变与质变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学习知识,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思考、练习(量变),最终才能掌握知识(质变)。个人成长也是如此,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量变),最终才能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质变)。再比如,社会发展,也需要通过不断地积累(量变),最终才能实现社会变革(质变)。因此,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同时,也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问题四: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它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什么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马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同学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有同学会好奇它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什么联系。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本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与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阶级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相互交织,构成了人的本质。因此,要理解一个人的本质,就必须了解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工人,他的本质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工人”。为什么?因为他的主要社会关系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他的命运与工人阶级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都受到工人阶级的影响。再比如一个农民,他的本质就是“农民”,因为他的主要社会关系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要理解人的本质,就必须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人的社会关系。

那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有什么联系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个理论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但它也体现了人的社会性。比如,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就需要通过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来满足;人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更是与社会交往密不可分;而自我实现需求,则体现了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本质。因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不断发展的。

当然,马克思主义与马斯洛的理论也有区别。马克思主义更强调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而马斯洛的理论则更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和心理需求。但两者都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不断发展的,是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原时,要结合不同的理论,全面地理解人的本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078秒, 内存占用314.98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