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固定搭配题常见考点深度解析
考研政治中的固定搭配题是考察考生对重要理论、概念和表述的掌握程度的重要题型。这类题目往往涉及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等多个模块,要求考生不仅理解知识点,还要熟练记忆一些经典表述和逻辑框架。固定搭配题的难点在于其隐蔽性和细节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因表述偏差而失分。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这些搭配的积累和辨析,避免混淆相似但错误的搭配。以下将针对几个常见的固定搭配题进行深度解析,帮助考生厘清易错点,提升答题准确率。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准确区分“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考研政治中经常考到的固定搭配,很多考生容易混淆。要明确“坚持党的领导”是一个总体性要求,强调的是在所有工作中都必须确保党的核心地位,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而“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则是对“坚持党的领导”的具体展开,突出的是党在复杂局面下的统筹协调能力。具体来说,前者是结果性表述,表示要达到的目标;后者是过程性表述,说明如何实现党的领导。例如,在论述乡村振兴战略时,可以说“坚持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但如果说“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则不够准确。正确的表述应该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考生还需要注意,这两个搭配在不同的语境下侧重点不同:在强调原则性问题时,多用“坚持党的领导”;在论述具体工作时,多用“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考生可以更清晰地把握这两个搭配的适用场景和内在逻辑。
问题二:为什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替换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经典表述,强调的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而“群众”虽然与“人民”密切相关,但在政治语境中不能完全等同。从范围上看,“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指的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具有明确的政治属性;而“群众”则更偏向社会属性,泛指广大社会成员。从作用机制上看,“人民”不仅包括普通劳动者,还包括先进分子和领导者,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结构性作用;而“群众”更多指代个体或群体,缺乏对阶级性和先进性的强调。例如,在论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时,应该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不能简单替换为“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的表述需要体现人民的政治主体地位和阶级属性,如“工人阶级作为人民的领导力量,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考生还需要注意,在论述具体问题时,不能随意将“人民”替换为“群众”,否则可能造成理论表述的偏差。通过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差异,考生可以更准确地运用相关理论进行论述。
问题三: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考研政治中一个重要的固定搭配,考生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和意义。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功能。而“当代中国精神”则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指的是在当代中国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两者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导向,而当代中国精神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土壤和背景。例如,在论述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说“通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但不能简单地说“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考生还需要注意,在论述具体问题时,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念混淆,如不能说“个人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通过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内在联系,考生可以更科学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避免表述上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