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考研政治中的重点内容,它探讨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劳动的二重性以及剩余价值的来源等核心问题。这一理论不仅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也是分析现代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工具。本文将围绕劳动价值论中的常见问题展开深入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释,使理论更加生动易懂。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如何理解劳动的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同一劳动同时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形式。具体劳动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特定形式的有目的的活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例如,裁缝缝制衣服、农民种植粮食,这些具体的劳动形式决定了商品的不同用途。而抽象劳动则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将其视为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将不同具体劳动的商品价值转化为同质的无差别劳动,从而实现商品之间的交换。理解劳动二重性是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问题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如何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受三个主要因素影响: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平均技术水平。例如,如果社会普遍采用自动化生产线,那么生产同一种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社会劳动部门的分工和协作程度。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效率,从而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需求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某种商品需求量激增,生产者会竞相增加产量,导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调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需求变化而动态调整,这也是价值规律调节生产的重要机制。
问题三: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其产生过程可以概括为: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资料包括机器、厂房等,而劳动力则是工人的劳动能力。劳动力与普通商品不同,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庭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而其使用价值则是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劳动,将其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给资本家。资本家支付工资购买劳动力,但工资并不等于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这个新价值不仅包括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还包括一个额外的部分,即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占有这部分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增殖。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