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模拟题各科

更新时间:2025-09-25 18:56:01
最佳答案

考研政治模拟题常见考点深度解析

考研政治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涵盖范围广、知识点细碎,许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容易陷入误区。模拟题是检验学习效果、查漏补缺的重要工具,但面对各科的复杂考点,考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本文将结合历年真题和最新考纲,针对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五大模块,精选3-5个高频问题,提供详尽解答。解答力求深入浅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帮助考生突破重难点,提升应试能力。内容将采用问答形式,穿插案例分析,增强可读性和实用性。

马原部分: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指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进步;反之则会阻碍。比如工业革命时期,机器大生产要求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应运而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例如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基础),相应调整了政治体制、法律制度(上层建筑),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始终的,但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表现形式不同。考生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理解这一理论,比如当前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典型体现。

毛中特部分:新时代坚持“两个确立”的理论逻辑是什么?

“两个确立”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

从理论逻辑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比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是这一思想的实践展开。

从实践逻辑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例如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就是“两个确立”带来的人民拥护的具体体现。

史纲部分:如何理解“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具有三重历史意义:民族性、民主性和国际性。

从民族性看,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鸦片战争以来,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义和团运动,都未能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而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最终将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从民主性看,抗战胜利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主进步。比如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实行“三三制”原则,保障了各阶层人民的民主权利。这种人民战争的胜利模式,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

从国际性看,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民的浴血奋战,不仅直接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为同盟国在太平洋战场创造了有利条件,还极大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抗战胜利后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摒弃了近代以来列强通过战争改变落后挨打局面的老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特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265秒, 内存占用310.43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