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考研政治36题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2015年考研政治的36题一直是考生关注的焦点,这道题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模块,综合性强,难度较高。很多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点理解不深,导致答题时无从下手。本文将针对2015年36题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掌握核心考点。通过以下问题的解析,考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题目背后的理论逻辑,提升答题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2015年36题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观点,也是2015年36题的核心考点之一。这一观点强调的是真理的客观性和实践的决定性。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真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客观性,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包括生产活动、社会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等。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对照,验证认识的真理性。
在2015年36题中,题目可能涉及具体案例或理论情境,要求考生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原理进行分析。解答时,考生需要明确实践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并结合题目中的具体材料,阐述实践如何检验真理。例如,如果题目提到某个科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考生可以分析该理论如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得到验证,从而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生还需要注意,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的确认往往需要多次实践的反复验证,不能简单地以一次实践的结果为准。
问题2: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的重要理论,也是2015年36题的另一核心考点。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中最根本的矛盾。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不断变革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同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它会巩固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因此,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问题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2015年36题的另一重要考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这个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这条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首要任务。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这条基本路线还包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重要方面。“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立国之本,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开放,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