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高频考点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
考研政治作为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共课之一,其考察范围广泛、内容繁杂,对考生的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历年真题中,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模块均有重要身影。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往往面临知识点记忆难、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弱、时政热点把握不准等问题。本文将结合历年考情和命题趋势,针对考研政治中的高频考点进行深度解析,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备考策略,帮助考生高效复习、精准把握考试重点。
问题一:如何高效记忆马原中的唯物史观部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的常考点。很多考生反映这部分内容抽象难懂,时间一长就容易混淆。其实,想要高效记忆唯物史观,关键在于理解其核心概念和内在逻辑。要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要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这两对关系是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
在记忆具体知识点时,可以采用“框架法”和“对比法”。比如,在记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时,可以构建以下框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同时,要善于对比不同章节的知识点,比如将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基本矛盾”与认识论中的“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进行对比,通过差异点加深记忆。
结合历史案例进行记忆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在讲解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可以结合中国近代史中的农民起义、辛亥革命等案例,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同时,要特别注意历年真题中关于唯物史观的考题类型,多练习分析题,培养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议考生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每天安排固定时间复习唯物史观,通过反复强化加深记忆。
问题二:毛中特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高频考点。它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既有各自的重点任务,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总方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它明确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不仅包含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它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它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具体实践中,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比如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就为保障人民权益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要建设法治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它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在具体实践中,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查处各种腐败行为;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扎紧制度笼子,强化权力监督,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只有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问题三:如何准确把握史纲中“两个确立”的历史意义?
“两个确立”是指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重要的政治成果,也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考研政治中,史纲部分关于“两个确立”的考题往往与党的历史、党的建设等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考生需要准确把握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历史意义来看,“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每次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都有领导核心的担当和担当的领导核心。从毛泽东同志在遵义会议上确立为党中央的核心,到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成为全党的核心,再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一历史逻辑表明,确立领导核心是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具体来说,“两个确立”具有以下历史意义:它有利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两个确立”有利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从现实意义来看,“两个确立”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全党全国人民思想上的指导地位,这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两个确立”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有利于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只有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两个确立”有利于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只有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为实现这一伟大梦想提供坚强保证。
“两个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深入理解“两个确立”的内涵和要求,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回答相关问题。同时,要特别关注“两个确立”在近年来的重要会议和文件中的体现,比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二十大报告等,通过这些重要文献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两个确立”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