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史纲核心章节疑难解析
考研政治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史纲)是考生备考的重中之重,共分为12章,涵盖了从鸦片战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由于内容跨度大、知识点细碎,许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疑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纲的核心内容,我们整理了几个常见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还包括对重要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希望能为你的备考之路提供有力支持。
第一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问题: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及其历史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概念,考生需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具体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具有以下特征:
- 半殖民地性:中国虽然名义上仍保持独立主权,但实际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外国列强的控制和压迫。例如,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在华的治外法权、关税自主权等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 半封建性:中国虽然仍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但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中国的经济依附性。
在历史进程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列强通过一系列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逐步将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上,清政府逐渐沦为列强的工具;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文化上,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和融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另一方面,它也加剧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理解这一概念,对于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
第四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问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政治变革。
- 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 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动力。
- 国际上,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然而,辛亥革命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本质,幻想通过妥协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封建势力的让步。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行动。革命后,帝国主义依然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封建势力依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这导致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革命主要依靠的是会党、新军和少数革命知识分子,没有形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导致革命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抵抗反动势力的反扑。
辛亥革命是一次不完全的、未竟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为后来的革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也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七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问题:如何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道路的独创性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20世纪初期,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但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中心城市起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这一道路的核心思想是: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发动农民武装斗争,逐步壮大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开辟了井冈山、中央苏区等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格局。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人民战争,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夺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胜利,不仅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 它是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不是抽象的理论。它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 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
- 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是无数革命先辈流血牺牲换来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