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答疑精选
考研政治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是考生必考的重中之重,涉及内容广泛且理论性强。很多同学在复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点,比如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等。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核心考点,我们整理了马原中最常见的问题,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不仅覆盖了历年真题的常考点,还结合了最新的理论动态,力求让解答既权威又贴近考试实际。通过阅读本文,考生可以系统梳理马原知识体系,突破学习瓶颈,为政治科目的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常见问题解答
1. 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它强调人的思想、观念、文化等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等经济基础决定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整体面貌和发展方向。比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原始的宗教信仰;而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则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进而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例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观念等意识也随之改变。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不是独立的,而是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实现的。比如,先进的理论可以指导社会实践,促进社会进步,但这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生产力的发展上。理解这一原理时,要避免简单化地认为社会意识只是社会存在的被动反映,而是要看到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会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它如何体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是指生产过程越来越需要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系,形成社会性的生产体系。在现代化大生产中,无论是原材料的获取、生产工具的制造,还是产品的销售,都离不开社会分工和协作。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则意味着生产资料如工厂、机器、土地等被少数资本家垄断,他们为了追求利润而组织生产。这种矛盾体现在多个方面:在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资本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企业内部实行严格的管理和计划,但在整个社会层面,生产却缺乏统一规划,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波动。在资本主义竞争导致的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阻碍之间。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却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新技术、新设备可能被少数资本家垄断,而广大劳动者无法获得。这一矛盾最终会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企业破产、失业增加等现象,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内在缺陷。理解这一矛盾,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
3.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是因为它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分析之上,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和源泉,并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马克思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合理内核,即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但马克思又超越了前人,明确了劳动二重性理论,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形式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则是撇开具体劳动的各种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只有抽象劳动才能在量上决定商品的价值,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贡献。劳动价值论科学地解释了商品经济中的各种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不同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包含着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价格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价值。再次,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即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这一理论具有历史性和革命性,它不仅解释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指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将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最终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它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分析社会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