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核心考点深度解析:马原与毛中特高频问题剖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原)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中特)是两大核心板块。这两门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考试中常出现一些高频考点,考生需要深入理解。本文选取了马原和毛中特中的两个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提升应试能力。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剖析,考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在考试中更加从容应对。
马原: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其核心观点之一。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阶级关系、社会结构等。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内容。例如,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等都会有所不同。在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深刻影响;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则会更多地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既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也能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例如,先进的革命思想可以推动社会变革,而落后的思想观念则可能阻碍社会进步。但是,无论社会意识如何变化,它始终根植于社会存在的土壤之中,不能脱离社会存在的现实基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存在,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社会意识。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在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要全面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看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也要看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毛中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从理论依据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的积累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基础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性特征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
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以新的理念、新的战略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国际形势的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一论断的提出,既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