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考研政治马原答案

更新时间:2025-09-25 17:52:01
最佳答案

2024考研政治马原核心考点疑难解答

2024年考研政治马原科目备考中,许多考生对一些核心考点存在疑惑,尤其是选择题和简答题的答题思路与技巧。本文针对马原中常见的5个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考生梳理知识体系,把握命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内容涵盖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模块,解答力求深入浅出,结合最新考纲动态,为考生提供实用备考参考。

问题一:如何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马原中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考生常因理解抽象而感到困难。该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过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自我否定实现的,例如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过程,本质是分子运动方式的转变,旧状态被新状态“否定”。这种否定并非简单的毁灭,而是“扬弃”——既克服旧事物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成分。例如马克思主义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正是辩证否定的典型体现。事物发展呈现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形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但每个阶段都包含前阶段的基本特征,如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并非全盘否定,而是制度优越性的展现。掌握这一规律需结合实例,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摸着石头过河”,正是辩证否定中探索真理的生动实践。在答题时,考生应强调“发展是普遍的”“矛盾是发展的动力”等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并说明人类认识史、社会形态更替都印证了这一规律的科学性。

问题二:简述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石,考生需理解其产生过程与剥削本质。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工人创造的价值(v)超过其工资(c+v)的部分,即剩余价值(m),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例如,工人每小时生产100元产品,但工资仅20元,剩余80元即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依赖于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是资本家通过市场购买劳动力而非直接占有生产资料。这一发现颠覆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指出剥削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下的价值无偿占有。现实意义方面,该理论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如中国改革开放后强调“按劳分配”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正是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扬弃。当代零工经济中的“平台剥削”现象,也印证了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演变——数字平台通过算法控制劳动者,实现更隐蔽的剥削。考生答题时应结合“资本积累”和“阶级斗争”等概念,分析剩余价值如何推动资本主义扩张,并联系全球化背景下的劳资关系新变化。

问题三:如何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是考研高频考点,两者在理论基础、历史条件和实践路径上存在本质差异。理论基础不同:空想社会主义基于人性论和道德批判(如圣西门主张“理性王国”),而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依据,指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例如,马克思批判欧文新和谐公社的空想性,正是因为其忽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历史条件不同: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期,缺乏社会变革的现实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则诞生于工人运动高涨的19世纪,直接回应了无产阶级的生存困境。实践路径差异显著:空想者寄希望于“天才人物”或王权改良(如傅立叶的“法郎吉”制度),而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暴力革命(如巴黎公社的尝试)。答题时需结合具体案例,如《共产党宣言》中“代替资产阶级的应当是无产阶级”的论断,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对空想“暴力革命无用论”的纠正。当代考生可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说明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伟大跨越,印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461秒, 内存占用310.97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