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涛考研政治考点12深度解析:常见误区与应对策略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过程中,徐涛老师的考点12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内容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史观,是理解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然而,许多考生在复习时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误区,导致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入。本文将结合徐涛老师的讲解,针对几个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考点。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等决定了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上层建筑。例如,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封建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等都会体现出对土地的重视。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考生在理解这一观点时,要避免将其简单理解为“经济决定一切”,而是要认识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但社会意识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种相互作用是复杂而多样的,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问题2:如何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精神、观念或意志的作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例如,黑格尔的历史观就是一种典型的唯心史观,他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过程。而马克思的历史观则是一种唯物史观,他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通过对物质生产方式的分析来揭示。考生在复习时,要抓住两者的根本区别,即是否承认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问题3: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之一。这一观点强调,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例如,在阶级社会中,农民起义往往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在现代社会,工人阶级的斗争也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考生在理解这一观点时,要避免将其简单理解为“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是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主要体现在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方面。同时,也要认识到个别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他们的作用是建立在人民群众创造的基础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