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中马原部分的常见误区与解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是考研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发现,马原部分的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本文将针对马原部分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解答,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避免在考试中因理解错误而失分。
问题一: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很多考生在理解时容易将其简单理解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际上,这个观点更为复杂和深刻。
社会存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以及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最根本的,因为它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而社会意识则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如风俗习惯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并不意味着社会意识完全被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既能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超前或落后于社会存在。例如,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可能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在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不能将其绝对化,而要看到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问题二:如何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很多考生在复习时容易将两者混淆。实际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如土地、工具、机器等;二是劳动者,即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人。生产力的核心是科学技术,因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
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它决定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两者的联系在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其发展的阻碍,这时就需要通过社会变革来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建立,又会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三: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观点,很多考生在理解时容易将其简单理解为“实践就是真理”。实际上,这个观点更为深刻,它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包括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真理,是因为它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只有将认识应用于实践,并看到其结果,才能判断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其他标准都存在局限性。例如,逻辑证明可以检验理论的逻辑一致性,但不能检验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主观感觉可以反映一定的客观事物,但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感觉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只有实践才能够全面、客观地检验真理。
问题四: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很多考生在理解时容易将其割裂开来。实际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就是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
而矛盾的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而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则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在认识事物时,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注意矛盾的特殊性,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问题五: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观点,很多考生在理解时容易将其简单理解为“人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实际上,这个观点更为深刻,它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关系对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例如,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
人的本质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理基础,而社会属性则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没有社会关系,就没有人的本质。
因此,在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不能将其简单化,而要看到人的本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要认识到,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动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