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英语一Text 4深度解析:如何把握文章核心与出题思路
2016年考研英语一Text 4是一篇关于科技伦理与社会影响的文章,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对人类劳动力的冲击,探讨了技术进步中的道德困境。本文将结合文章内容,深入解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和出题思路,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应对考试。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文章第一段如何理解“the rise of the robots”的含义及其作用?
“the rise of the robots”在文章第一段中指的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大规模发展。这一表述的作用是引出文章的核心议题——技术进步对人类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作者通过这一比喻,形象地展示了机器人技术(广义上包括自动化系统)的快速崛起,暗示了其对传统就业市场的潜在颠覆。具体来说,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如“self-checkout machines”和“algorithmic trading systems”,这些例子进一步强化了“机器人崛起”并非指物理机器人,而是指技术驱动的劳动力替代。从出题角度,这一表述是文章的“引子”,考生需要通过后续段落理解作者对这一现象的辩证态度:既承认其效率优势,也关注其社会影响,如“displacement of workers”和“skill gap”。因此,在答题时不能仅停留在字面理解,而要结合上下文把握作者的立场。
问题2:第二段中“the polarization of labor markets”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作者用“two-story economy”来描述?
“the polarization of labor markets”指的是劳动力市场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高技能、高收入的工作(如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低技能、低收入的简单重复性工作(如装配、客服)被自动化取代。作者用“two-story economy”这一比喻,生动地描绘了这种结构:上层是技术驱动的高薪职业,底层是自动化难以替代的体力或服务型工作,中间地带的蓝领和初级白领岗位则面临被挤压的风险。这一表述的作用是解释技术进步如何导致就业结构变化,为后文讨论政策干预(如职业培训、社会福利)埋下伏笔。从考试角度,考生需注意“two-story economy”不是指实际建筑,而是经济模型的抽象表达。作者通过对比“high-skill jobs”和“low-skill jobs”的生存状态,暗示政策制定者应关注中间群体的命运。因此,相关题目可能考查考生能否准确转述这一概念,或分析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
问题3:作者在第四段提到“we should not be swept away by the enthusiasm for technology”,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它如何与文章主旨呼应?
“we should not be swept away by the enthusiasm for technology”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警示社会不能盲目崇拜技术进步,而忽视其负面影响。作者通过“enthusiasm”一词点明当前社会对人工智能的乐观情绪,但紧接着用“not be swept away”提出批判性视角。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将前文对技术替代效应的分析引向解决方案的探讨。具体来说,作者在第三段指出自动化可能导致“unemployment”和“inequality”,而第四段则呼吁理性看待技术,平衡效率与公平。从主旨呼应角度,这句话与文章开头形成闭环:开头用“robots”引出现象,结尾用“enthusiasm”点明态度,强调技术发展需兼顾人类福祉。出题时可能考查考生能否总结作者的核心观点,或分析“enthusiasm”与“caution”的辩证关系。考生需注意,作者并非反对技术,而是主张“responsible innovation”——即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通过政策调整(如“redistribution of wealth”)缓解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