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考研政治分值分布及高频题型深度解析
2019年考研政治科目总分100分,涵盖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时政五大部分。各题型分值稳定,客观题(单选、多选)共50分,主观题(分析题)50分。历年真题显示,马原和毛中特分值占比最高,时政热点分析题难度逐年提升,考生需重点关注。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1:马原部分哪些知识点是高频考点?如何备考?
马原是考研政治的重头戏,分值约24分,常考内容集中在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比如《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备考时建议:
1. 构建知识体系:用思维导图梳理唯物辩证法的五大规律,比如对立统一规律要重点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2. 结合实例理解: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如共同富裕政策)分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3. 强化选择题训练:马原选择题迷惑性强,需通过真题掌握命题逻辑,比如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改革开放的螺旋式上升;
4. 背诵分析题框架:准备常见原理的答题模板,如分析"新发展理念"时,从量变质变规律切入,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例。历年真题中,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部分偶有涉及,需适当拓展阅读。
问题2:毛中特如何把握时政结合度?分析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毛中特分值约30分,时政性极强,2019年考了"中美贸易摩擦"和"脱贫攻坚成就"两道分析题。备考策略:
1. 关注政策文件:重点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新版内容,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2. 区分理论模块:经济建设类题(如"供给侧改革")多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相关论述,文化建设类题需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3. 分析题答题步骤:先点明核心观点(如"坚持党的领导是脱贫攻坚成功的关键"),再展开理论阐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证),最后联系实际(引用"精准扶贫"案例);
4. 注意时政热点时效性:当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的内容,当年12月可能出题,建议用Excel表格记录热点与理论的对应关系。特别提醒,毛中特选择题常考"易混淆知识点",如"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时间,需用年表法记忆。
问题3:史纲和思修法基如何提高选择题正确率?主观题答题有无捷径?
史纲(14分)和思修法基(12分)虽分值少,但选择题覆盖面广。备考建议:
1. 史纲:
用"时间轴+事件链"记忆重大历史节点,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要记住具体年份;
注意辨析易错概念,如"长征的胜利"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异同;
2. 思修法基:
道德部分(6分)多考经典名言,如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论证社会主义道德;
法治部分(6分)结合民法典草案内容,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意义;
3. 主观题答题技巧:
史纲分析题常用"背景-过程-意义"三段式结构,如分析"五四运动"时先讲民族危机加深,再写学生运动经过,最后总结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思修法基分析题可套用"个人-社会-国家"三维框架,如回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分别从公民、组织、国家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建议准备答题素材库,用A4纸手写20个经典案例,标注适用原理。
问题4:时政分析题如何避免"照本宣科"?如何快速获取有效答题点?
时政分析题(10分)要求理论联系实际,2019年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非遗保护"两个主题。高分技巧:
1. 理论转化能力:
避免"背文件",比如谈"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不能直接摘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要转化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论述;
用"原理+时政词"组合,如分析"非遗保护"时,从"文化自信"原理切入,用"中国非遗海外展演"作为案例;
2. 快速定位答题点:
准备"时政关键词-对应原理"对照表,如"长三角一体化"对应"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用"三步定位法":先看题目关键词(如"创新驱动"),再翻目录找到对应章节,最后圈出核心概念(如"新发展理念");
3. 特殊题型处理:
比如出现"结合材料分析"的题目,先提炼材料中的3-5个信息点,每个点用一句话概括,再分别用原理解释。建议用"时政剪报本"积累素材,每月整理5条热点,标注考点和答题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