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经济学热点问题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过程中,经济知识部分往往是考生们感到困惑的难点。这一部分内容不仅涉及抽象的理论体系,还与实际经济现象紧密相连,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灵活的运用能力。本文将针对几个常见的经济知识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为考试打下坚实基础。
问题一:什么是剩余价值?它是如何产生的?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剩余价值的产生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不拥有生产资料,只能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给资本家。劳动力的价值由再生产其自身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这部分价值通常表现为工人的工资。
剩余价值的产生在于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仅创造出相当于自身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会创造出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购买劳动力,然后在生产过程中将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从而无偿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市场交换。资本家将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出售,获得利润。这一过程不断循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和资本积累。
问题二:如何理解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生产价格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价值是商品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交换的基础;而生产价格则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价格。
价值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不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生产价格则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商品的生产价格通常由其价值加上平均利润构成。平均利润是指不同行业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是全社会利润的平均化结果。
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区别在于,生产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导致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其价值发生背离。例如,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生产价格可能会高于价值;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其生产价格可能会低于价值。
然而,生产价格与价值又是相互联系的。从长期来看,生产价格的变动会围绕价值波动。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会在不同行业之间流动,最终导致利润的平均化,使得生产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
问题三:什么是垄断利润?它与剩余价值有何不同?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垄断利润的产生是基于对生产资料或市场的控制,使得垄断组织能够限制竞争,提高商品价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垄断利润的产生有多个原因。一是对生产资料的垄断,使得其他企业无法进入市场,形成垄断市场。二是技术垄断,某些企业掌握独特的生产技术或专利,使得其他企业无法模仿。三是对市场的垄断,通过控制销售渠道或品牌影响力,限制其他企业的销售。
垄断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其来源和性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现象;而垄断利润则是垄断组织凭借其特殊地位获得的超额利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垄断利润的产生会加剧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垄断组织通过抬高价格、限制产量等方式,使得消费者负担加重,而资本家则获得巨额利润。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阻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然而,垄断利润并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一定的垄断现象,但国家通过反垄断法等手段对其进行调节,以防止其对社会经济造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