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通关秘籍:常见考点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很多同学常常感到迷茫,不知道从何下手。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地掌握核心考点,我们特别整理了几个考研政治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这些问题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多个模块,旨在帮助考生们“按图索骥”,精准突破难点。通过阅读这些解答,你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学会如何将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答题技巧。无论是基础薄弱的同学还是希望拔高的考生,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问题一:马原中如何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明白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意味着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它决定了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等)。比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统治是基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体系则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经济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就相对稳定;反之,则会引发社会变革。例如,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通过引入市场经济这一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推动了经济的腾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之一。社会变革的最终推动力来自于广大劳动群众,他们的实践活动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比如,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觉醒和工人阶级的参与共同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理解这些原理时,要避免机械记忆,而是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现象,比如分析当前中国共同富裕战略时,就能看到这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回应。
问题二:毛中特中如何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这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它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了方向和动力。比如,没有现代化的经济和科技支撑,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深入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活力。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动能。改革往往触及深层利益格局,因此需要顶层设计和强力推进,这也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
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保障。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比如,通过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可以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促进创新。同时,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所在,只有党自身廉洁高效,才能确保各项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就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四个方面的内在逻辑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总目标是攀登高峰,全面深化改革是加油,全面依法治国是修路,全面从严治党是掌舵。只有四者协同发力,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行稳致远。
问题三:史纲中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其性质决定了它既不同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也不同于社会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目标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而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也反帝反封建,但最终要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一性质体现在革命的领导权、革命目标和革命动力上。
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特点。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领导权先后落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手中,但最终都失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工人阶级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掌握了领导权,这是区别于以往革命的关键。比如,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成为运动的支柱,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阶段。
革命目标具有双重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但反帝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这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单纯追求资产阶级民主不同。比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通过土地革命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为生产力发展扫清了障碍。
革命动力更加广泛。新民主主义革命不仅依靠工人和农民,还团结了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比如,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就是基于共同反帝的目标,实现了全民族抗战。这种广泛的动员能力,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理解这些特点时,要结合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如通过对比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就能更深刻地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