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考研政治真题常见考点深度解析
2024年考研政治真题在命题风格和考查重点上延续了近年的趋势,更加注重对考生理论素养和现实问题分析能力的综合考察。真题中既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考查,也融入了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时事政治的热点内容。不少考生反映,部分题目设置较为灵活,需要结合材料进行多角度思考。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真题特点,本文选取了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深度解析,涵盖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多个模块,旨在帮助考生把握命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是《共产党宣言》中的重要论述,也是历年考研政治的常考点。考生需要从理论溯源、核心内涵和现实意义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把握。
从理论溯源来看,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探讨。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打破了以往将人性视为固定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从现实意义来看,这一观点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的本质问题更加复杂化,各种社会关系交织互动。我们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反对将人性物化、工具化的倾向,尊重人的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重大战略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更多促进人的本质实现的社会条件。例如,当前我们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时,不仅要注重物质设施完善,更要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公共服务优化,为居民提供更多实现社会交往和自我发展的平台。
问题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2024考研政治真题的考查重点。考生需要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要求。
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这一论断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断,正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观点的创造性发展。
从理论渊源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一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观点一脉相承。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将这一思想与新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丰富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从实践要求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例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避免“大包大揽”式的行政命令;在制定就业政策时,要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实际困难,提供精准帮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要站在人民群众健康的角度,坚决治理污染问题。这些实践要求都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基本原理,也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问题三:如何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2024考研政治真题中思修法基模块的热点问题。考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分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特别是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
从新特点来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更加注重思想引领,强调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二是更加注重实践导向,强调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要引导人们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三是更加注重时代特征,强调爱国主义要与时俱进,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时,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从新要求来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满足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引导人们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要厚植爱国情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让他们直观感受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也可以通过创作和传播优秀文艺作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三是要增强行动自觉,鼓励人们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例如,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掌握过硬本领,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科研人员要勇攀科技高峰,突破“卡脖子”技术;企业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实践路径来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感染力的网络文化产品;要加强学校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例如,可以评选“最美爱国人物”,树立榜样;可以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爱国精神。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推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深入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