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冲刺必备:高频考点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备考过程中,许多考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反复出现的高频考点,这些知识点不仅重要,而且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们特别整理了几个常见的疑问,并提供了详细的解答。这些内容均来自权威的考研政治辅导资料,结合了历年真题和考纲要求,力求做到精准、全面。希望这些解析能够帮助你在冲刺阶段更加高效地复习,避免在细节上失分。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其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总纲领和总方略。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它明确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性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通过深化改革,可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发展活力。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可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依法治国要求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全面从严治党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关键。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可以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在于,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有助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考生在复习时,不仅要记住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
问题二:如何理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一布局是在中共十八大上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发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经济建设是中心。经济是基础,发展是硬道理。通过经济建设,可以为其他各方面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在复习时,要重点掌握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基本要求和战略部署,例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等。
政治建设是保障。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考生需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涵,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文化建设是灵魂。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考生需要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了解如何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社会建设是条件。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考生需要了解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考生需要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意义在于,它强调了各方面建设的协调推进,避免了过去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通过这一布局,可以更好地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考生在复习时,要注重理解这五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
问题三: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一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对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通过创新可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考生需要了解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强调各方面发展的平衡性,避免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考生需要了解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绿色发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考生需要了解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包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等。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全球化。考生需要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包括“一带一路”倡议、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过共享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考生需要了解如何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新发展理念”的意义在于,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考生在复习时,要注重理解这五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例如,创新可以推动绿色发展,协调可以促进开放,共享可以增强社会建设,这些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统筹推进。
问题四:如何理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是在中共十八大上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个百年目标是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经济上,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上,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上,要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个百年目标是到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要求中国在各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具体来说,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在于,它为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通过这一目标,可以更好地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考生在复习时,不仅要记住这两个目标的具体内容,还要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
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前提,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在实际工作中,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问题五: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观,强调各国相互依存、命运与共,主张通过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全球治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各国相互依存、命运与共。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通过合作共赢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中国认为,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需要通过改革和完善,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内涵包括: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意义在于,它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考生在复习时,不仅要记住这一理念的具体内容,还要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例如,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