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桑宏斌:冲刺阶段核心考点精讲
在考研政治的冲刺阶段,很多同学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对一些核心考点的理解不够透彻。桑宏斌老师作为考研政治领域的知名专家,经常收到同学们的提问。本栏目精选了几个高频问题,并附上详细解答,帮助同学们在最后阶段高效复习,抓住重点。无论是毛中特、史纲还是思修法基,这些问题都能让你受益匪浅。桑老师的解答注重逻辑性和实用性,语言通俗易懂,让你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问题一: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
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经常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感到困惑,觉得有些内容抽象难懂。其实,这“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明白这“十个明确”是一个有机整体,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比如,第一个明确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是根本保证;第二个明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根本立场;第三个明确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是根本动力。桑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理解,比如通过脱贫攻坚的例子来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来理解“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要注意这“十个明确”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比如,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等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重整体把握,不要死记硬背,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这些重要思想。
问题二:如何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意义?
很多同学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句话理解不深。其实,这个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要知道,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提法调整,而是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如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个重大判断,是基于对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的准确把握。这个变化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比如,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要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桑老师提醒同学们,在复习时要结合实际,比如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所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这个重大判断的深刻内涵。
问题三: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抓手。很多同学觉得这“四个全面”之间关系复杂,不容易理解。其实,这“四个全面”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是引领各项工作的龙头。这个目标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怎么建设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关键。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全面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政治保证。只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桑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用“总目标—动力—保障—根本”这个逻辑来理解这“四个全面”,这样就能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顺利进行;为什么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为了更好地为这“三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这样一分析,同学们就能明白这“四个全面”之间的逻辑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