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核心考点:剩余价值率深度解析
在考研政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剩余价值率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考点之一。它不仅是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关键,也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重要理论工具。剩余价值率揭示了资本家如何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之一。本栏目将围绕剩余价值率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以及现实意义等展开详细解读,帮助考生系统掌握这一重要理论,为考试奠定坚实基础。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它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
剩余价值率是衡量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重要指标,它表示资本家每周或每年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与工人获得的工资之间的比例。具体来说,剩余价值率(M')等于剩余价值(M)与不变资本(C)和可变资本(V)之和的比率,即M' = M/(C+V)。劳动生产率对剩余价值率有着直接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人劳动生产率越高,相同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也越多,剩余价值率随之提高。例如,如果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翻倍,那么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他们生产的商品数量也会翻倍,但工资可能不变,导致剩余价值增加,剩余价值率也随之上升。因此,资本家总是不断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剩余价值,提高剥削程度。
问题二:剩余价值率有哪些主要影响因素?
剩余价值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工人的劳动强度:劳动强度越高,工人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劳动量就越多,从而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例如,延长工作日或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劳动量都会导致剩余价值率的上升。
- 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熟练工人能够更快、更高效地完成生产任务,从而在相同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家倾向于雇佣和培养熟练工人,以提高剩余价值率。
- 生产资料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生产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剩余价值。例如,自动化设备可以减少工人的劳动时间,但资本家仍然能够通过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
- 社会分工和协作:社会分工和协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剩余价值。例如,工厂内部的流水线作业可以提高生产速度,从而增加资本家的利润。
社会制度和政策也会对剩余价值率产生影响。例如,劳动法的完善可能会限制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从而降低剩余价值率。
问题三: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率在当代资本主义中的新变化?
在当代资本主义中,剩余价值率仍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和新特点有所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资本家更加依赖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剩余价值。例如,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且不需要支付工资,这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全球化的推进使得资本家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生产地点,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剩余价值率。例如,许多发达国家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就是为了利用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来增加利润。
金融资本的膨胀也使得资本家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来获取利润,而不必完全依赖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例如,通过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工具,资本家可以获得高额的金融回报,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也使得剩余价值率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剩余价值率仍然是资本家获取利润的核心手段。只不过,其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影响因素也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