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天考研政治冲刺:常见考点深度解析与备考策略
在考研政治的复习过程中,考生往往容易陷入知识碎片化、理解不透彻的困境。为了帮助同学们高效备考,本栏目将用23天时间,系统梳理考研政治中的常见问题,并给出详尽的解答。内容涵盖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以及时政等多个模块,力求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帮助考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应试能力。每期内容都将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结合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无论你是基础薄弱的初学者,还是需要查漏补缺的强化阶段考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案。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观考点解析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考研政治中的高频考点。很多同学在复习时容易将其与其他哲学流派混淆,或者无法准确把握其核心观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唯物史观的几个关键问题。
问题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之一。简单来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物质性的,它包括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如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社会意识则是精神性的,它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律制度、文化艺术等。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呢?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比如,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农民阶级被剥削,这种经济基础就会形成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强调等级秩序和忠君思想。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掌握生产资料,社会意识就会体现出自由、平等、竞争等特征。所以说,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但是,社会意识并非完全被动,它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促进社会进步,而落后的、腐朽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发展。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而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的剥削思想则维护了奴隶制度的统治。所以,我们在复习时要记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不能割裂开来理解。
问题2:如何区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是两者之间的基本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比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共同分配,这就形成了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金属工具的出现,私有制和阶级逐渐产生,生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奴隶没有人身自由,被迫为奴隶主劳动,这就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土地,农民依附于地主,这就是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出卖劳动力,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以说,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相对于奴隶制生产关系来说,是一种进步的生产关系,它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当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比如英国圈地运动,就会导致农民失去土地,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在资本主义社会,当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时就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问题3: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是唯物史观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它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形式。比如,在奴隶社会,奴隶制生产关系是经济基础,奴隶主阶级的国家、法律、道德等就是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在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地主阶级的国家、法律、道德等就是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经济基础,资产阶级的国家、法律、道德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比如,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时,资产阶级就会通过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既表现为维护和巩固经济基础,也表现为阻碍和破坏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国家、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同时,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时,资产阶级的国家、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就不再能够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反而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时就需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改变上层建筑,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