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考研政治冲刺必备:核心考点深度解析
2016年考研政治备考进入关键阶段,许多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疑难问题。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核心考点,我们整理了以下常见问题解答,涵盖了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多个模块。这些问题都是基于历年真题和考试大纲精心挑选的,答案详尽且贴近考试实际,希望能为你的冲刺复习提供有力支持。
常见问题解答
1. 马原部分:如何理解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基本矛盾?
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它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做出相应调整。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社会就会进步;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则体现在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发上层建筑的变革。例如,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就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引发了上层建筑的调整。理解这一矛盾,要把握两点: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二是这一矛盾的运动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备考时,可以通过具体历史案例来加深理解,比如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典型例子。
2. 毛中特部分:如何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要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理政新理念,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是引领发展的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法治基础;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理解时,要把握“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其他三个方面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服务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突破口,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保障,确保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政治保障,通过加强党的建设,为各项事业提供政治动力。例如,在推进经济改革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同时加强党内监督,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成效。
3. 史纲部分: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人民的斗争虽然英勇,但大多局限于局部和自发,而五四运动则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有组织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展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力量。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五四运动期间,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武器。例如,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就是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成果。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通过五四运动,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自身的民族使命,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例如,五四运动中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和商人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力量,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备考时,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加深理解,比如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和工人领袖,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