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识点堆积如山?这些高频考点必须牢记!
考研政治作为公共课的重头戏,涉及的内容庞杂且更新频繁,很多考生常常感觉知识点太多记不住,尤其是马原、毛中特、史纲等模块的细节容易混淆。为了帮助大家攻克这一难题,我们整理了几个高频考点,并附上详细解答,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帮你理清脉络,避免在考场上因为细节遗漏而失分。这些内容都是根据历年真题和考试大纲精心筛选的,考生一定要反复背诵和理解。
1. 马原: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核心内容,考生一定要准确把握其内涵和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两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点。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形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其发展的阻碍,这时就会发生社会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在历史上有很多典型例证,比如封建社会初期,土地所有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而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关系僵化,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考生在理解这一关系时,要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不能简单地认为生产力永远决定生产关系。
这一原理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也非常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既要坚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则,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比如,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根据当时生产力水平调整生产关系的成功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 毛中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有哪些具体内容?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考生必须准确记忆并理解其丰富内涵。这一要求可以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坚持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核心。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也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党要管党,就是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坚决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把党的各项建设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再次,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重点。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我们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 史纲:如何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考生必须深刻理解其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这场运动以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军,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浪潮,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罢免了卖国贼的职务,取得了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来观察中国、分析中国问题,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再次,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热爱祖国,勇于担当,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4. 法理:如何理解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
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需要掌握其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原则。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再次,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的政治权利、人身自由、财产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等,并规定了保障公民权利的具体措施。这些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保障。
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是不断完善发展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不断变化,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比如,近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修改了部分现行法律,废止了一批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法律,使得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更加科学、完善,更好地适应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
5. 当代:如何看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理念,考生需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和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旗帜。这一理念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窠臼,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这一理念强调各国是命运共同体,应该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再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理念倡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正能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愿景。这一理念反映了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中国将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