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考研政治史纲核心考点疑难解析
2019年考研政治史纲科目因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许多考生感到困惑。历年真题中,一些核心考点反复出现,却因理解偏差或记忆混淆而成为难点。本文将针对2019考研政治史纲真题中的常见问题,结合历史背景和理论逻辑,提供详尽解析,帮助考生厘清思路,突破重难点。
问题一: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考生需从多个维度把握。它的形成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阶段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标志,明确了革命的性质和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例如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体现了其自我革新的精神。考生还应关注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联系起来理解,避免孤立记忆。
问题二: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之所以被视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关键在于其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五四运动不再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的救亡图存,而是广泛动员了工人阶级和城市市民,展现了新的革命力量。运动中提出的“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直接挑战了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标志着革命目标的转变。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为革命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考生应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如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等,理解五四运动的深远影响,并对比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例如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依靠资产阶级领导,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由无产阶级领导。
问题三:如何把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在于其“和平赎买”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逐步将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这一过程始于农业合作化运动,中间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变革。考生需注意,这一改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阶段,体现了渐进式的特点。历史意义方面,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不仅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失误,如“过快”改造导致某些行业生产力下降,考生应辩证看待其成就与问题,避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如统一战线策略的运用,也为后来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