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考研政治解析

更新时间:2025-09-24 13:48:02
最佳答案

2017年考研政治冲刺重点难点权威解读

2017年考研政治进入冲刺阶段,考生们普遍关注一些核心考点和易错问题。本文结合最新考试趋势和权威解析,针对5个常见问题进行深入解答,帮助考生梳理知识框架,把握命题规律,提升应试能力。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等模块,力求解答详尽且贴近实战,为考生冲刺备考提供有力支持。

问题一:如何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涵及其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考生需从理论背景和实践意义两方面把握。从理论层面看,它是对传统需求侧管理思路的补充和发展,强调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聚焦于“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旨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从实践意义来看,这一改革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避免短期刺激政策带来的风险。例如,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可以推动产业升级;通过降低企业成本,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供给侧改革还与“新发展理念”紧密相连,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说明改革成效,如某地区通过去库存政策缓解房地产市场压力,或某企业通过降成本措施提升竞争力。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从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双重维度切入,才能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

问题二: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原则如何指导当代实践?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考生需结合时代背景阐述其当代价值。从历史维度看,这一原则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例如,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正是“实事求是”的生动体现。在当代,这一原则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挑战,如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驱动等,都需要坚持实事求是。具体而言,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避免盲目跟风;政府在出台政策时,需深入调研,确保措施符合地方实际。实事求是还要求我们不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基于对全球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考生在答题时,可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某地方政府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施策,提升治理效能。坚持“实事求是”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学习历史经验,又要勇于创新突破,才能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

问题三: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考生需把握其内在联系。从目标维度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为其他三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这一目标要求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6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源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等都是改革的具体体现。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为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如民法典的编纂实施。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政治保障,通过加强党的领导确保各项战略落地。四个全面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形成一个闭环系统。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绘制逻辑图辅助说明,如用箭头表示各部分之间的递进关系。还可结合具体案例,如某地区通过法治建设推动营商环境优化,或某企业因全面从严治党提升管理效率。理解“四个全面”需从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双重角度切入,才能全面把握其战略意义。

问题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考生需结合教育实践阐述其路径。从理论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对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青年作为社会未来,其价值观塑造至关重要。在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融入。例如,学校可开设专题课程,结合历史典故、时事热点讲解价值观内涵;社区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年在实践中体验“友善”“奉献”。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也可发挥传播作用,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增强教育吸引力。考生在答题时,可以举例说明某高校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提升学生认同感,或某企业通过“诚信经营”案例引导员工价值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需线上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真正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问题五:如何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新理念,考生需从国际视角分析其意义。从理论维度看,这一理念强调各国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是对传统零和博弈思维的超越。例如,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合作,体现了“命运与共”的理念。在全球治理中,这一理念有助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当前,单边主义抬头、保护主义盛行,人类面临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共同挑战,亟需多边合作。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观,如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方案。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如某发展中国家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实现经济增长,或某国际组织在气候谈判中采纳中国主张。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需从全球视野和时代需求双重维度切入,才能准确把握其国际影响力。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20-2025 A学网-考研资料综合分享网站 |网站地图|最新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2023005595号-20 站务邮箱:newmikke@163.com

页面耗时0.0145秒, 内存占用311.63 KB, 访问数据库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