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政治考研冲刺期核心考点预测与解析
2018年政治考研进入冲刺阶段,考生们普遍关注高频考点和易错点。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把握复习方向,我们整理了几个核心问题,涵盖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和时政热点,并提供了详尽的解答。这些问题不仅紧扣考试大纲,还结合了当年的热点事件,力求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提升应试能力。下面,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关键问题,助力考生冲刺高分。
问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观点,也是政治考研中的高频考点。这一原理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区分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标志。
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然而,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判断并不能最终证明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例如,科学家提出一个理论,无论其逻辑多么严谨,都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那么这个理论就得到了初步的证实;反之,则需要修正或推翻。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理论认识虽然可以超越时空限制,但它终究是抽象的、观念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理论应用于现实,检验其是否具有可行性。比如,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原理,都是在革命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如果没有俄国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等实践,这些理论就只是空谈。
再次,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因此,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提出之初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其在核能、GPS等领域的应用,证明了其科学性。
实践标准本身也有局限性。由于受限于主观能力和客观条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完全彻底。有些真理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验证,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完全证实。但这并不影响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基本标准地位。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历史事件或现实案例,如“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来论证实践对真理检验的重要性。
问题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何深刻内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论断,不仅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理解“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社会主要矛盾是指在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制约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突出的矛盾。它决定着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变化。
这一变化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物质文化需要得到了基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差距等方面。
具体来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还包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更高要求。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则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方面。
这一变化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党和政府需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例如,在区域发展方面,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缩小区域差距;在收入分配方面,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缩小收入差距;在生态环境方面,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
问题三: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理解“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对于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至关重要。
我们要明确“四个全面”的内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总目标,它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它强调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它强调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从严治党是保证,它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可以用“总目标引领、动力推动、保障支撑、保证落实”来概括。总目标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引领一切工作的总纲。动力即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保障即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法治来规范社会秩序,保障改革发展成果。保证即全面从严治党,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确保各项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
例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法治的保障作用。任何改革都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不能触碰法律红线。同时,改革也需要党的坚强领导,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来确保改革的正确方向。反过来,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来推动,通过改革来完善法律体系,提高法治化水平。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只有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考生在答题时,可以结合具体案例,如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实践,来论证“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和重要意义。